期刊封面

地质学论文_新疆天山及邻区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空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章 反演方法
2.1 gCAP反演方法
2.2 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
第三章 新疆天山及邻区震源机制
3.1 数据与处理
3.2 震源机制反演及评估
3.3 新疆天山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特征
第四章 新疆天山及邻区构造应力场
4.1 应力场反演结果
4.2 L区应力场特征
4.3 R区应力场特征
4.4 应力场与双向壳幔俯冲运动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文章摘要:天山造山带作为欧亚大陆内部最活跃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由数条平行山脉以及山间盆地组成,同时夹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哈萨克地盾几个刚性块体之间。这些构造块体不仅控制了天山造山带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而且影响了不同地质单元的演化进程,形成了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得该区域历史地震活动强烈,具有强度大、频度高和分布不均匀等特点。本文将开展天山地区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发震机理及孕震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得到了新疆天山及邻区2015年至2018年12次MS5.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计算了与GCMT、IGP和CENC所给出震源机制解的三维最小空间旋转角,结果表明本文反演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除本文反演的震源机制外,还从前人工作及GCMT搜集了本文研究区域内大量不同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共计595个。综合分析了震源机制类型与分布特征得到:研究区震源机制以逆冲型地震(占48.24%)和走滑型地震(占30.92%)为主。逆冲型地震散布在整个新疆天山及邻区,显示该区域内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北向的推挤起主导作用;走滑型地震主要集中在东天山中段、西天山西段以及乌恰交汇区。震源机制类型分布的区域特点表明新疆天山及邻区构造应力场较为复杂。基于震源机制空间分布以及天山山脉走向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两个子区域,分别为西天山沿SW-NE走向的L区和东天山沿近EW走向的R区。采用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分别得到了两个区域内1°×1°的应力场结果,并结合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区应力场的最优主压应力轴方向呈近SN向近水平挤压状态,最优主张应力轴呈高倾伏角的近垂直拉张状态,R值介于0.50.9之间,R值普遍较大,说明中间轴表现为拉张作用。R区应力场的最优主压应力轴整体上近SN向,倾角近水平,最优主张应力轴倾角近垂直。R区西部至东部最优主压应力轴呈现顺时针偏转的现象,可能与走向ENE及WNW的断裂带分布存在直接关系,也可能与塔里木盆地最北部凸出构造,或者该区域可能正在进行的双向壳幔俯冲运动有关。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899/d.cnki.gfzkj.2020.000019
论文分类号:P315.33
文章来源:《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网址: http://www.gcdqwlxb.cn/qikandaodu/2021/111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