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地质学论文_云南及邻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关键词】:
【摘 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云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反演 2.1 gCAP方法的原理 2.2 gCAP方法步骤及参数设置 2.3 数据与速度模型 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云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反演
2.1 gCAP方法的原理
2.2 gCAP方法步骤及参数设置
2.3 数据与速度模型
2.4 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分析
2.5 2014 年8月3 日鲁甸地震
2.6 2014 年10月7 日景谷地震
2.7 云南及邻区震源机制分布特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及邻区应力场反演
3.1 阻尼应力张量方法原理
3.2 反演参数设置和阻尼系数计算
3.3 应力场反演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云南鲁甸地震波形拟合图
附录2 部分地震事件的波形拟合图
附录3 云南及邻区M3.5 以上地震震源参数
作者简介
文章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区域主要为云南地区,并涉及其邻区,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是青藏高原东流物质运移方向拐折关键地带,横跨多个块体。复杂的受力环境和强烈的构造变形,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频发,造成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是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活动的产物,对研究区域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地震孕震背景、地震活动性和区域构造活动,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利用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备份中心(http://www.seisdmc.ac.cn/)提供的研究区域(21°N-30°N,96°E-106°E)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M3.5以上地震波形资料,采用gCAP方法反演得到428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联合从GCMT和前人震源资料中搜集的874次震源机制解,共获得1302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区域走滑型地震占主导,兼有正断型和逆断型地震。走滑型地震在整个研究区域均有分布,逆断型地震分布在滇东北(川滇交界东侧)地区,正断型地震分布在滇西地区(大盈江断裂和龙陵断裂区域)和滇西北(川滇菱形块体西边界)地区,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0km以内。基于震源机制解资料,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1°网格,采用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反演应力场,得到49个网格应力场结果,并给出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区域(德钦-中甸地区和腾冲地区)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以走滑型应力场为主,主压应力轴和主张应力轴倾角近水平;正断型应力场分布在川滇块体西边界(德钦-中甸-大具断裂附近),拉张作用明显;逆断型应力场分布在华南块体北部(川滇交界东侧北),表现为挤压应力状态;德钦-中甸地区为拉张型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腾冲地区为走滑型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NS-NNE。研究区域自北向南,主压应力轴方向具有顺时针旋转趋势,各个块体应力状态存在一定差别,华南块体西边界主压应力轴方向NW-NNW,川滇块体内主压应力方向NW-NNW,滇南块体的主压应力方向变化较大,由NNW变为近NS再变为NNE,滇西块体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应力场受控于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推挤川滇块体SE运动作用、印度板块侧向挤压和华南块体NW向作用,局部应力场还受到块体、区域构造的影响。主压应力轴方向与上地壳的优势快波方向、GPS资料获得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一致。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899/d.cnki.gfzkj.2020.000029
论文分类号:P541
文章来源:《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网址: http://www.gcdqwlxb.cn/qikandaodu/2021/1110/449.html